外匯的歷史:
黃金匯兌本位制及佈雷頓森林協定:
在此協定之前,黃金匯兌本位制在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主導著國際經濟體系。
黃金匯兌本位制中,貨幣在黃金價格的支援下達到新的穩定階段。但是,黃金匯兌本位制並不十全十美。
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它會從國外大量進口商品,直至耗盡支援本國幣值所需的黃金儲備。其結果是,貨幣供給量緊縮,利率抬高,經濟活動放緩直至衰退。最終,商品物價跌至穀底,逐漸吸引其他國家紛至遝來,大量搶購該國商品。
這將向該國重新注入黃金,直至增加該國貨幣供給量,壓低利率,並且重新創造財富。
此類"繁榮-衰退"模式貫穿于整個黃金本位制時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貿易流通和黃金的自由流動。
佈雷頓森林協定簽訂於1944年,力圖通過阻止貨幣在國家間逃逸,限制國際貨幣投機行為,從而實現國際貨幣的穩定。
在幾場風雨浩劫的戰爭之後,佈雷頓森林協定出臺了。
簽約國同意嘗試維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以及必要時對黃金的相應比率,只允許有較小幅度的波動。各國禁止為獲取貿易利益而貶值本國貨幣,只允許在小於10%的幅度內貶值貨幣。
進入50年代,持續增長的國際貿易量導致因戰後重建而產生的資金大規模轉移,這使得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外匯匯率失去穩定。
此協定最終於 1971 年被廢止,美元將不再能被兌換成黃金。到1973年,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匯率浮動更加自由了,主要由外匯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和需求量調控。
隨著交易量、交易速度以及價格易變性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的全面增長,比價天天浮動,全新金融工具逐漸問世,市場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得以實現。
在 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電腦及相關技術的問世,跨國資本流動加速,將亞、歐、美等洲時區市場連成一片。外匯交易量從 80 年代中期的每天約 700 億美元猛升至 20 幾年後今天的每天 近3兆美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