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購買力理論

購買力理論

購買力理論主張兩國之間的匯率必須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比率來決定。

雖然購買力理論的四種前提假設條件偏離現實太遠,但在匯市實務中,如果一個國家通貨膨脹相當嚴重,每一單位該國貨幣的購買力逐日下降時,持有該弱勢貨幣者將會轉換成其他較強勢的貨幣,如此一來確實會使該國貨幣走貶。

購買力理論的主要內容基本上乃指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力之強弱,會影響對其他國家貨幣匯率的高低。例如原本甲乙兩國的10元, 同樣可以在甲乙兩國國內買到五支鉛筆,但後來乙國國內物價上漲,甲國貨幣10元仍然可以在甲國買五支鉛筆,但乙國貨幣10元卻只能在乙國買到三支鉛筆。此時甲國貨幣的「購買力」要比乙國貨幣的「購買力」來得強,甲國貨幣挺升,乙國貨幣則走貶。

不過這種理論要成立,必須有四種假設前提:

第一、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

第二、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的變動:

第三、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

第四、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

由於購買力理論的四種假設條件偏離現實太遠,因此在實證上常發生不適用的情況,不過這並不表示此一理論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實務上,如果一個國家通貨膨脹的情況相當嚴重,物價飛漲時,持有該貨幣者會轉換成其他較強勢的貨幣,以免資產的實質價值縮水,甚至在實際通貨膨脹現象尚未出現,若市場預期該國的通貨膨脹率將會升高時,也會進行上述轉換幣別的行為。

追蹤者

  © Blogger templates The Professional Template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