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平衡理論
國際收支平衡理論
國際收支平衡理論主張國際收支有順差, 則貨幣升值;出現逆差,則貨幣走軟。
國際收支的平衡是由「財貨與勞務的交易」與「國際間的資本移動」來決定。
從國際收支帳中「財貨與勞務的交易」部分來看,當外國人向我們國家購買商品時,必須將外國的貨幣換成我們國家的貨幣,這就形成了外國貨幣的供給來源,也提供貨幣需求的來源。
相反地,當我們向外國買進商品時,要先兌換成外國的貨幣,於是形成對外國貨幣的需求,以及對我們國家貨幣的供給。
而影響雙方購買量多寡的因素包括:
(1)我們國家的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物價低廉或昂貴;
(2)兩國人民實質所得的水準。當然消費習慣的改變、科技的發展、資源的累積、農作物的收成情況,甚至罷工、市場結構或商業政策的改變等也會影響這部分的外匯供需。
其次,國際收支平衡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短期利率的不同,會造成國際間的資本移動,影響外匯的供需狀況。
如果一個國家降低利率,則資金會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對外匯便有了需求,該國貨幣就會出現貶值的壓力。反之,如果一國調高利率,則會吸引資金流入該國,產生對外匯的供給,造成該國貨幣升值。不過在實務上,事情並非如此單純,調高利率不見得會產生資金淨流入。
正確一點來說,央行所能調整的利率是單純的名目利率,而實質利率較高的國家才能吸引資金流入,使貨幣升值(所謂實質利率就是名目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換句話說,就算一國將利率調整到高於其他國家的水準,但如果存款人賺到的利息,還抵不過因為物價上漲所造成的資產縮水,資金仍舊不會流入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