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理論
貨幣理論
貨幣理論為國際貨幣收支理論的簡稱,主張匯率是由貨幣的總供給和貨幣的總需求來決定,貨幣總供給增加或貨幣需求減少時,該國貨幣將會貶值:供給減少或貨幣需求增加時,該國貨幣將會升值。
有些學者對國際貨幣收支理論不甚贊成, 認為匯率是一種以貨幣換取貨幣的價格, 民眾對貨幣的需求由他們的實質所得水準(賺來的錢除以通貨膨脹率)、物價水準和利率來決定。
贊成者則認為,如果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就會使本國的利率降低,
其影響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說明:
第一、本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會使利率降低,人們比較願意向銀行借錢,消費的意願增加,使得進口增加,同時也增加對外國貨幣的需求。
第二、利率降低將會刺激本國的投資人想要到外國投資收益率較高的投資工具, 對外國貨幣的需求相對增加,外國貨幣在超額需求的情況下升值,相對地本國的貨幣就會貶值。
匯率變化的結果,對本國的消費者來說,外國的貨物會變得比較貴,加上本國貨品出口需求增加,本國的物價也升高了,本國人民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就會增加,消除了原先的超額貨幣供給。
總之,當一個國家增加貨幣供給時,該國貨幣會貶值,反之當一個國家減少貨幣供給時該國貨幣會升值。
1970年代美元兌西德馬克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美國超額的貨幣供給,而西德的貨幣供給成長又比世界其他國家小得多。
相同的理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當一個國家貨幣需求增多時,該國貨幣將會升值,如果貨幣需求減少,該國貨幣將會貶值。當然這樣的理論也招致其他學者的批評,認為太過極端,匯率的決定不能以貨幣供給一言蔽之。